學部新聞
您的當前所在位置: 首頁 > 學部新聞 > 正文
學部成功承辦“八零后教育學人”第三次學術沙龍
時間:2022-07-25 點擊數:

7月22日,由《教育研究》雜志社主辦、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承辦的“八零后教育學人”第三次學術沙龍,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東北師范大學以雙線混合方式成功舉辦。本次沙龍以“學生發展與評價”為主題,線上線下近3000人次參與。

【北京、長春會場照】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崔保師在致辭中指出,“八零后教育學人”沙龍致力于成為一個機制性品牌論壇,是青年學人自己的展示舞臺和精神家園;青年學人要直面我們這個時代、捕捉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洞察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教育、構建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教育學。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楊曉慧在致辭中指出,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青年學者是推動教育學科發展的后備力量,是學術研究的重要生力軍,青年學者應在時代召喚下勇扛重任,做好振興教育事業、推動學術進步的接棒人,為實現教育現代化貢獻智慧。開幕式由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呂立杰教授主持。

【開幕式致辭環節】

“特別設計:看見傳承”環節分為“聽”“說”“行”三個部分。首先,播放前輩寄語視頻。廈門大學潘懋元先生、西北師范大學胡德海先生、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先生、華中師范大學郭文安先生、南京師范大學班華先生、東北師范大學史寧中先生、華東師范大學丁鋼先生等7位學術前輩寄語青年學者。其次,開展傳承講述環節。浙江大學劉海峰教授表示,八零后學者生逢改革開放好時代,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研究方法和外語訓練,思想活躍、有創新精神且敢作敢為;東北師范大學王澍教授從師承脈絡和個人成長經歷探討了教育研究的方法論意識,強調要準確定義教育研究中的概念、要有問題意識以及要明確方法應為研究問題服務;陜西師范大學胡金木教授認為,八零后學者處在傳承的兩端,既是繼承者,也是傳承者,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傳承、深化、再造。最后,播放青年風采短片,29位青年學者介紹了各自的研究領域,展現了青年學者的學術精神風貌和學術情懷。該環節由華南師范大學劉磊明特聘副研究員主持。

【“特別設計:看見傳承”環節】

大會報告分為指導報告和青年之聲兩個環節。在指導報告環節,東北師范大學馬云鵬教授表示,八零后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生力軍,從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研究態度三方面提出青年學者應有的學術操守。東北師范大學楊清溪副教授和陜西師范大學趙丹教授進行了呼應發言。楊清溪副教授強調,要堅守扎實的研究方法和基礎、鮮明的問題意識、嚴謹的研究態度;趙丹教授呼吁,青年學者要學習前輩的學品人品,將教育研究與國家發展相聯系起來,注重教育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重視教育研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指導報告環節】

在青年之聲環節,西北師范大學白亮教授對鄉村教師“鄉賢身份”的社會結構基礎、歷史圖景、現實幻想進行闡述,提出鄉村教師在鄉村振興中應有的擔當與作為;華東師范大學雷浩副教授提出,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國中小學師生關系的依戀性和友善性在逐年增強,沖突性和回避性則逐年下降;東北師范大學李剛副教授從大概念內涵及功能指向、促進大概念理解的情境測評趨向、情景測評的設計原則與框架三方面對促進學生大概念學習的情境測評設計進行講述。特邀專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寶立編審認為,三位學者的學術分享各有特色,可圈可點,充分體現了學術創新、學術積累以及教育情懷;建議三項研究可以分別在進一步加強選題的論證,加強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結合,進一步豐富實踐案例方面完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李建民副研究員基于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視域,提出構建“科學高中”的設想,建議形成各部門積極參與的實施機制與優化配套支持制度;復旦大學陸一研究員講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如何影響高考制度改革,并提出要構建兼容“英才選拔縱向分層”和“大眾升學多元適配”兩種功能定位的考試升學系統;北京師范大學余清臣教授對技術時代中人的發展危機、美育的內涵與技術時代使命進行了陳述,并提出技術時代下學校美育的改革路徑。特邀專家華東師范大學熊川武教授認為,三位學者的研究選題聚焦熱點、兼具新穎性與時代感;建議第一項研究在內容上進一步聚焦“科學”、加強論證與論點的匹配性,第二項研究充分認識技術、美育的功能屬性,第三項研究探討高考與學業競爭關系時應考慮更多社會影響因素。大會報告由東北師范大學劉善槐教授主持。

【青年之聲環節】

本次學術沙龍設置三組平行論壇。平行論壇一由華南師范大學曾文婕教授主持。西南大學鄧磊教授認為少子老齡化迎頭遇上快速普及化,選拔式的高等教育已然喪失了其合理性,應對高等教育重新進行功能定位、深度調整體系和結構;北京大學沈文欽副教授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我國博士生每周平均科研投入時長低于Nature博士生調查的國際平均水平,在學科、個體、學校、導師等層面存在差異。特邀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沈紅教授認為前一項研究將老齡人口入學與高等教育公平相聯系的視角非常新穎,建議進一步厘清體制與體系的概念、思考老年人招生和滿足高校招生需求間的關系;后一項研究規范性強、選題得當,希望在變量選擇、研究結論等方面進一步推敲。華東師范大學賈利帥博士以PISA和TIMSS兩項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為例,分析了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中殘疾學生缺失或參與比例較低的現象及其引發的問題;華東師范大學楊文杰博士提出要理性科學地審視PISA的價值與作用。特邀專家北京師范大學辛濤教授建議,兩項研究應分別進一步推敲論文的立論依據,思考PISA概念框架如何影響教育教學的問題。寧波大學劉希偉教授認為選擇性與統一性是高考科目改革的內在矛盾,高中畢業考試與高考選拔考試應當分開舉行;天津師范大學王東芳教授基于美國文理學院學生發展狀況,發現博雅教育對促進本科生多方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特邀專家南京師范大學胡建華教授建議,前一項研究應進一步反思研究題目與核心觀點的適恰性、論點與論據的匹配性,后一項研究應進一步區分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概念區別,反思文理學院學生發展狀況是否等同于博雅教育。杭州師范大學安富海教授探討了學生發展增值評價的理論框架,提出從更為長期、更為全面、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和教育本質的視角來評判教育活動。四川師范大學王素月副教授提出基于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進程,智能時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建設應轉向教師專業倫理規范建設。特邀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朱旭東教授認為,兩項研究視角新穎、內容充分,可分別從進一步完善品德概念與構建人本體的發展內容,嘗試建構倫理內涵方面進行優化。

【平行論壇一】

平行論壇東北師范大學梁榮華副教授主持。華中科技大學龐穎博士對“唯分數”“唯升學”評價的負面教育影響及主要癥結進行闡述,提出強化高考綜合改革的育人功能;廣州大學蘇啟敏教授分析了教育評價改革的政策文本,認為教育評價價值演進趨勢轉向真實取向、以核心素養為本、重視過程和技術賦能;陜西師范大學周兆海副教授闡述了農村教育現代化的三重使命,提出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的宗旨在于農村學生現代化的實現。特邀專家河南工業大學劉志軍教授認為龐穎、蘇啟敏、周兆海三位學者的學術報告選題角度、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值得學習;建議龐穎的研究進一步從制度層面和技術方法層面探討高考改革,蘇啟敏的研究將教育評價進一步聚焦為學生評價并豐富群體學生評價內容,周兆海的研究從理論層面完善農村教育現代化選擇路徑的內容。廣州大學任平副教授認為重新審視夸美紐斯思想與德國普通教育學之間的關聯,對教育學基本理論問題的討論意義重大;山西大學項繼發副教授認為應從哲學源頭重勘教育理想,返回人的本質境況審思當代教育的運行邏輯,檢視個體在教育行動中的道德立場;西南大學趙鑫教授認為在線學習須緊跟時代特點及教育要求,構建由情知共在、情知互促到情知交融的內在邏輯。特邀專家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認為三位學者學術風格具有一定的共性,都具有深厚的理論色彩、哲學思考的底蘊以及良好的學術品質等,期望三位學者的研究能夠回到中國、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生成中國理論。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杜媛副研究員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我國小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整體發展水平較好,并建議進一步形成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合力;南京財經大學方超副教授發現公共教育財政投入對于家庭教育支出具有擠入效應,生均財政經費撥款將會導致非貧困家庭陷入校外教育支出的“軍備競賽”。特邀專家西南大學李玲教授認為,兩位學者的研究選題巧妙、回應了中國現實問題,建議杜媛的研究進一步生成具有中國解釋力的情緒關系說,方超的研究就概念界定、工具變量選擇等方面進一步反思。

【平行論壇二】

平行論壇三由廣州大學謝愛磊副教授主持。西南財經大學陳濤副教授定義了“縣中塌陷度”指標,并提出“縣中塌陷”對“以錢擇?!焙汀耙苑繐裥!眱煞N類型的擇校都有顯著促進作用;浙江大學劉超研究員提出新聘教授的年齡折射著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態、學術制度及知識系統的內部構型,反映出諸多錯綜復雜的矛盾和難題。特邀專家東北師范大學鄔志輝教授認為,陳濤的研究不只是從縣中看縣中,更與義務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相聯系,希望其在完善相關概念界定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機制解釋;劉超關注中國近代“少壯派教授”這一現象,對思考當下什么人可以做教授這一問題富有啟發意義。寧波大學凌磊博士通過分析韓國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內容,建議我國從宣傳政策、開設課程與銜接終身教育理念等方面盡快推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云南師范大學張睦楚副教授探討了安大略省高中教育“分流—去分流”的發展過程,反映出西方當代教育呈現出多極化、多維度的價值取向。特邀專家陜西師范大學陳鵬教授建議,應基于一個視角、緊扣中心展開論證,關注國外教育教育問題的同時更要回應中國現實問題。首都師范大學胡薩副教授認為教育發生的關鍵在于以直觀的方式重新激活人類文明的原初意義,直觀性教學應當回溯學科知識產生的意義之源;華中科技大學張建副教授關注了教育充分平衡發展問題,闡述了名校集團化辦學中的松散成員校新品牌生成機制;西南大學張良副教授力圖通過全球性課程和教學的變革,辯證地思考了知識和素養的關系。特邀專家東北師范大學于偉教授認為,胡薩對直觀教學的解讀具有濃厚的胡塞爾現象學色彩;張建的研究對當下思考什么樣的集團校能夠常態化、可持續具有啟發意義;張良的研究對思考當下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知識與素養有什么關系、什么樣的知識可以轉化為素養具有啟發性。

【平行論壇三】

閉幕式由東北師范大學社科處白冰處長主持。該環節主要分為小結發言、自由發言與總結發言三部分。首先,曾文婕教授、梁榮華副教授、謝愛磊副教授分別做各平行論壇小結發言。曾文婕教授認為,平行論壇一的指導專家與青年學者攜手共進,緊扣“學生發展與評價”主題展開了具有時間跨度的思考;梁榮華副教授指出,平行論壇二的學術分享與專家點評精彩紛呈,啟人心智,體現了各位前輩和同仁在相應學術領域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思考;謝愛磊副教授感謝三位點評專家的成人之美與指導,認為平行論壇三的青年學者發言內容選題上關注世界趨勢、國家需求與學科前沿,方法上關注新思想新觀念,堅持學思不止、推動創新。

其次,八零后代表清華大學文雯長聘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薛二勇教授、南京師范大學葉飛教授做自由發言。文雯指出,八零后學者應該向學術前輩學習,將生命的內核與學術研究聯系起來;薛二勇期望青年學者既要扎根中國大地又要具有全球視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和教育道路;葉飛認為,以理念為社會造福,以責任擔當來激勵自我學習和學術工作,是青年學人要堅定去走的學術道路。

【閉幕式自由發言環節】

最后,《教育研究》主編鄧友超研究員進行了總結發言,認為本次學術沙龍是一次有堅持、有內容、有特點的學術沙龍,以黑格爾耶拿時期的故事勉勵青年學者潛心學術,借用蘇東坡教人作文的方法,從“利害”、“論事”、“理性”、“志趣正當”和“體面”五個方面分享寫論文的體會。

鄧友超主編總結發言

分享到:微信新浪微博QQ空間linkedin人人網豆瓣網
專題網站SPECIAL

版權所有?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人民大街5268號      郵編:130024      電話:0431-85099557      電郵:fed@nenu.edu.cn

學部新聞
當前位置: 首頁 > 學部新聞 > 正文
學部成功承辦“八零后教育學人”第三次學術沙龍
時間:2022-07-25 點擊數:

7月22日,由《教育研究》雜志社主辦、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承辦的“八零后教育學人”第三次學術沙龍,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和東北師范大學以雙線混合方式成功舉辦。本次沙龍以“學生發展與評價”為主題,線上線下近3000人次參與。

【北京、長春會場照】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崔保師在致辭中指出,“八零后教育學人”沙龍致力于成為一個機制性品牌論壇,是青年學人自己的展示舞臺和精神家園;青年學人要直面我們這個時代、捕捉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洞察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教育、構建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國教育學。東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楊曉慧在致辭中指出,在社會大變革的時代,青年學者是推動教育學科發展的后備力量,是學術研究的重要生力軍,青年學者應在時代召喚下勇扛重任,做好振興教育事業、推動學術進步的接棒人,為實現教育現代化貢獻智慧。開幕式由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部長呂立杰教授主持。

【開幕式致辭環節】

“特別設計:看見傳承”環節分為“聽”“說”“行”三個部分。首先,播放前輩寄語視頻。廈門大學潘懋元先生、西北師范大學胡德海先生、北京師范大學顧明遠先生、華中師范大學郭文安先生、南京師范大學班華先生、東北師范大學史寧中先生、華東師范大學丁鋼先生等7位學術前輩寄語青年學者。其次,開展傳承講述環節。浙江大學劉海峰教授表示,八零后學者生逢改革開放好時代,接受過比較嚴格的研究方法和外語訓練,思想活躍、有創新精神且敢作敢為;東北師范大學王澍教授從師承脈絡和個人成長經歷探討了教育研究的方法論意識,強調要準確定義教育研究中的概念、要有問題意識以及要明確方法應為研究問題服務;陜西師范大學胡金木教授認為,八零后學者處在傳承的兩端,既是繼承者,也是傳承者,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傳承、深化、再造。最后,播放青年風采短片,29位青年學者介紹了各自的研究領域,展現了青年學者的學術精神風貌和學術情懷。該環節由華南師范大學劉磊明特聘副研究員主持。

【“特別設計:看見傳承”環節】

大會報告分為指導報告和青年之聲兩個環節。在指導報告環節,東北師范大學馬云鵬教授表示,八零后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的生力軍,從研究問題、研究方法和研究態度三方面提出青年學者應有的學術操守。東北師范大學楊清溪副教授和陜西師范大學趙丹教授進行了呼應發言。楊清溪副教授強調,要堅守扎實的研究方法和基礎、鮮明的問題意識、嚴謹的研究態度;趙丹教授呼吁,青年學者要學習前輩的學品人品,將教育研究與國家發展相聯系起來,注重教育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研究,重視教育研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指導報告環節】

在青年之聲環節,西北師范大學白亮教授對鄉村教師“鄉賢身份”的社會結構基礎、歷史圖景、現實幻想進行闡述,提出鄉村教師在鄉村振興中應有的擔當與作為;華東師范大學雷浩副教授提出,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國中小學師生關系的依戀性和友善性在逐年增強,沖突性和回避性則逐年下降;東北師范大學李剛副教授從大概念內涵及功能指向、促進大概念理解的情境測評趨向、情景測評的設計原則與框架三方面對促進學生大概念學習的情境測評設計進行講述。特邀專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寶立編審認為,三位學者的學術分享各有特色,可圈可點,充分體現了學術創新、學術積累以及教育情懷;建議三項研究可以分別在進一步加強選題的論證,加強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的結合,進一步豐富實踐案例方面完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李建民副研究員基于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視域,提出構建“科學高中”的設想,建議形成各部門積極參與的實施機制與優化配套支持制度;復旦大學陸一研究員講述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如何影響高考制度改革,并提出要構建兼容“英才選拔縱向分層”和“大眾升學多元適配”兩種功能定位的考試升學系統;北京師范大學余清臣教授對技術時代中人的發展危機、美育的內涵與技術時代使命進行了陳述,并提出技術時代下學校美育的改革路徑。特邀專家華東師范大學熊川武教授認為,三位學者的研究選題聚焦熱點、兼具新穎性與時代感;建議第一項研究在內容上進一步聚焦“科學”、加強論證與論點的匹配性,第二項研究充分認識技術、美育的功能屬性,第三項研究探討高考與學業競爭關系時應考慮更多社會影響因素。大會報告由東北師范大學劉善槐教授主持。

【青年之聲環節】

本次學術沙龍設置三組平行論壇。平行論壇一由華南師范大學曾文婕教授主持。西南大學鄧磊教授認為少子老齡化迎頭遇上快速普及化,選拔式的高等教育已然喪失了其合理性,應對高等教育重新進行功能定位、深度調整體系和結構;北京大學沈文欽副教授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我國博士生每周平均科研投入時長低于Nature博士生調查的國際平均水平,在學科、個體、學校、導師等層面存在差異。特邀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沈紅教授認為前一項研究將老齡人口入學與高等教育公平相聯系的視角非常新穎,建議進一步厘清體制與體系的概念、思考老年人招生和滿足高校招生需求間的關系;后一項研究規范性強、選題得當,希望在變量選擇、研究結論等方面進一步推敲。華東師范大學賈利帥博士以PISA和TIMSS兩項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為例,分析了國際大規模教育評價中殘疾學生缺失或參與比例較低的現象及其引發的問題;華東師范大學楊文杰博士提出要理性科學地審視PISA的價值與作用。特邀專家北京師范大學辛濤教授建議,兩項研究應分別進一步推敲論文的立論依據,思考PISA概念框架如何影響教育教學的問題。寧波大學劉希偉教授認為選擇性與統一性是高考科目改革的內在矛盾,高中畢業考試與高考選拔考試應當分開舉行;天津師范大學王東芳教授基于美國文理學院學生發展狀況,發現博雅教育對促進本科生多方面發展具有重要價值。特邀專家南京師范大學胡建華教授建議,前一項研究應進一步反思研究題目與核心觀點的適恰性、論點與論據的匹配性,后一項研究應進一步區分博雅教育與通識教育的概念區別,反思文理學院學生發展狀況是否等同于博雅教育。杭州師范大學安富海教授探討了學生發展增值評價的理論框架,提出從更為長期、更為全面、更加符合教育規律和教育本質的視角來評判教育活動。四川師范大學王素月副教授提出基于教師專業化的發展進程,智能時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建設應轉向教師專業倫理規范建設。特邀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朱旭東教授認為,兩項研究視角新穎、內容充分,可分別從進一步完善品德概念與構建人本體的發展內容,嘗試建構倫理內涵方面進行優化。

【平行論壇一】

平行論壇東北師范大學梁榮華副教授主持。華中科技大學龐穎博士對“唯分數”“唯升學”評價的負面教育影響及主要癥結進行闡述,提出強化高考綜合改革的育人功能;廣州大學蘇啟敏教授分析了教育評價改革的政策文本,認為教育評價價值演進趨勢轉向真實取向、以核心素養為本、重視過程和技術賦能;陜西師范大學周兆海副教授闡述了農村教育現代化的三重使命,提出政策支持和資源配置的宗旨在于農村學生現代化的實現。特邀專家河南工業大學劉志軍教授認為龐穎、蘇啟敏、周兆海三位學者的學術報告選題角度、研究方法與研究思路值得學習;建議龐穎的研究進一步從制度層面和技術方法層面探討高考改革,蘇啟敏的研究將教育評價進一步聚焦為學生評價并豐富群體學生評價內容,周兆海的研究從理論層面完善農村教育現代化選擇路徑的內容。廣州大學任平副教授認為重新審視夸美紐斯思想與德國普通教育學之間的關聯,對教育學基本理論問題的討論意義重大;山西大學項繼發副教授認為應從哲學源頭重勘教育理想,返回人的本質境況審思當代教育的運行邏輯,檢視個體在教育行動中的道德立場;西南大學趙鑫教授認為在線學習須緊跟時代特點及教育要求,構建由情知共在、情知互促到情知交融的內在邏輯。特邀專家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認為三位學者學術風格具有一定的共性,都具有深厚的理論色彩、哲學思考的底蘊以及良好的學術品質等,期望三位學者的研究能夠回到中國、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生成中國理論。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杜媛副研究員通過實證分析發現,我國小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整體發展水平較好,并建議進一步形成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合力;南京財經大學方超副教授發現公共教育財政投入對于家庭教育支出具有擠入效應,生均財政經費撥款將會導致非貧困家庭陷入校外教育支出的“軍備競賽”。特邀專家西南大學李玲教授認為,兩位學者的研究選題巧妙、回應了中國現實問題,建議杜媛的研究進一步生成具有中國解釋力的情緒關系說,方超的研究就概念界定、工具變量選擇等方面進一步反思。

【平行論壇二】

平行論壇三由廣州大學謝愛磊副教授主持。西南財經大學陳濤副教授定義了“縣中塌陷度”指標,并提出“縣中塌陷”對“以錢擇?!焙汀耙苑繐裥!眱煞N類型的擇校都有顯著促進作用;浙江大學劉超研究員提出新聘教授的年齡折射著近代中國的社會生態、學術制度及知識系統的內部構型,反映出諸多錯綜復雜的矛盾和難題。特邀專家東北師范大學鄔志輝教授認為,陳濤的研究不只是從縣中看縣中,更與義務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階段相聯系,希望其在完善相關概念界定的基礎上進一步作出機制解釋;劉超關注中國近代“少壯派教授”這一現象,對思考當下什么人可以做教授這一問題富有啟發意義。寧波大學凌磊博士通過分析韓國職業生涯規劃相關內容,建議我國從宣傳政策、開設課程與銜接終身教育理念等方面盡快推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云南師范大學張睦楚副教授探討了安大略省高中教育“分流—去分流”的發展過程,反映出西方當代教育呈現出多極化、多維度的價值取向。特邀專家陜西師范大學陳鵬教授建議,應基于一個視角、緊扣中心展開論證,關注國外教育教育問題的同時更要回應中國現實問題。首都師范大學胡薩副教授認為教育發生的關鍵在于以直觀的方式重新激活人類文明的原初意義,直觀性教學應當回溯學科知識產生的意義之源;華中科技大學張建副教授關注了教育充分平衡發展問題,闡述了名校集團化辦學中的松散成員校新品牌生成機制;西南大學張良副教授力圖通過全球性課程和教學的變革,辯證地思考了知識和素養的關系。特邀專家東北師范大學于偉教授認為,胡薩對直觀教學的解讀具有濃厚的胡塞爾現象學色彩;張建的研究對當下思考什么樣的集團校能夠常態化、可持續具有啟發意義;張良的研究對思考當下時代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知識與素養有什么關系、什么樣的知識可以轉化為素養具有啟發性。

【平行論壇三】

閉幕式由東北師范大學社科處白冰處長主持。該環節主要分為小結發言、自由發言與總結發言三部分。首先,曾文婕教授、梁榮華副教授、謝愛磊副教授分別做各平行論壇小結發言。曾文婕教授認為,平行論壇一的指導專家與青年學者攜手共進,緊扣“學生發展與評價”主題展開了具有時間跨度的思考;梁榮華副教授指出,平行論壇二的學術分享與專家點評精彩紛呈,啟人心智,體現了各位前輩和同仁在相應學術領域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思考;謝愛磊副教授感謝三位點評專家的成人之美與指導,認為平行論壇三的青年學者發言內容選題上關注世界趨勢、國家需求與學科前沿,方法上關注新思想新觀念,堅持學思不止、推動創新。

其次,八零后代表清華大學文雯長聘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薛二勇教授、南京師范大學葉飛教授做自由發言。文雯指出,八零后學者應該向學術前輩學習,將生命的內核與學術研究聯系起來;薛二勇期望青年學者既要扎根中國大地又要具有全球視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和教育道路;葉飛認為,以理念為社會造福,以責任擔當來激勵自我學習和學術工作,是青年學人要堅定去走的學術道路。

【閉幕式自由發言環節】

最后,《教育研究》主編鄧友超研究員進行了總結發言,認為本次學術沙龍是一次有堅持、有內容、有特點的學術沙龍,以黑格爾耶拿時期的故事勉勵青年學者潛心學術,借用蘇東坡教人作文的方法,從“利害”、“論事”、“理性”、“志趣正當”和“體面”五個方面分享寫論文的體會。

鄧友超主編總結發言

專題網站

版權所有: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人民大街5268號(130024)

電話:0431-85099557 電郵:fed@nenu.edu.cn